人間夜行

一切の有為の法 夢幻泡影の如し

莱布尼兹的奇幻世界

| 评论

注:此文写于今年年初。不是特别严肃的作品。才疏学浅,必有疏漏,请诸君不吝赐教。

在我的印象中,很少有哲学家为这个世界建构的图景如莱布尼兹的最好世界一般奇诡的。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充分满足幻想爱好者对于从头描绘一个极具特色的架空世界的热烈愿望,虽然莱布尼茨的本意是解释我们实际生存的世界。身为某种幻想爱好者,我认为体验一种未知事物的魅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亲身进入其中游览品鉴一番。我已挑选了几处最有趣的景点,因此请放松心情,好让我们踏上这奇幻的旅途。

显然,我们的起点在于确定我们所使用的“创世之砖”。此前,古希腊的先人们就已经发现了一种称为“原子”的世界本原。他们将其命名为“不可分割”(atomos),这恰好说明了原子的性质。在这一点上,莱布尼茨所使用的本原与其相同。但是原子论者的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其原子又是一种实际的物质,想必莱布尼茨是不能认同这种朴素的本原的。在其所著《单子论》中,他详细介绍了为何需要使用“单子”(Monade)作为可靠正确的“砖块”。为了充分了解单子,我们需要先理解莱布尼茨在复兴古代原子论思潮的时代里遇到的所谓“连续性”与“不可分的点”的矛盾。若承认了不可分的点,万物便都是这些点的堆积,连续就不可能;若承认物质就是广延,否认虚空,则被虚空分隔的不可分的点就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物质是纯粹机械被动的,不能认为是真正的实体。莱布尼茨的单子便要克服这些缺陷。以他的观点,所谓单子仅仅是“包含于复合体中的单一实体(einfache Substanz)”,“单一”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由此,单子没有广延,也就不是物质实体,一言以蔽之其实是“事物的要素”。热衷于讨论唯物或唯心的朋友们现在就可放心,这只能是唯心主义。

以这种高屋建瓴的姿态制造的创世之砖充分体现了唯理论的威力,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来看这种砖是如何使用的。关于由之前对单子的规定可以推出的特点,莱布尼茨称,不能设想以某种自然的方式令单子“合”成或消“散”,换言之,单子不生不灭。按照基督教徒的立场,它们之所以存在,只能是因为上帝突然的创造,是“奇迹”的结果。这些砖块在创世之初就已经各就各位了,并且附送了喜闻乐见的“灵魂不死”论证效果1。更为奇幻的是,这些砖根本不能堆砌!单子是“单一”的,因此“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单子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而是孤立的。显然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不相符合,毕竟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我们观察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之中显而易见地体现出来是实实在在不可否认的。砖的排列必须得到解释。在此,莱布尼兹又一次地请出了上帝,一个孤立的单子看起来竟然能够“影响”另一个,并且整个过程完美无瑕,这终究是由于全知全能上帝总工程师的安排,世间万物所奏的华美乐章是按照早就写好的乐谱来指挥的,这些砖在创造之时就已经明确了自己在整个历史中的所有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前定和谐”(prästabilierte/vorbestimmte Harmonie)。荣耀归上帝。同时,正如世界上没有两块一样的砖,单子没有量的规定,要区别它们只有看质的不同。而单子运动的原则来自于内部,有如一台能动的机器,或称为“隐德来希”(Entelechie)2,这一点在上帝的支持下已经容易理解。

关于单子其实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不过对这个世界的微观探索不得不就此打住,因为我们接着还要尝试一下中观视角。

单子作为精神实体被认为是有知觉的,具有表象能力。作为世界连续性的一种体现,其程度是不同的。最低级的知觉存在于非生物和植物之中,较高级的是动物灵魂,再高级的是理性灵魂,只存在于人,上帝自不必说,是最高级。由此看来,整个世界仿佛是活的一般,恰好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3。同时,得益于前定和谐,每一个单子都能表现整个世界。因为在这个连续的充盈的世界(das Erfüllte)中,任何一处的运动其影响范围都能延伸至无限远处,虽然影响的程度受条件限制,但每一个物体都可以以此感受世界上所有正在发生的事,一个观察者通过观察这一个物体便能了解一切,“甚至了解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作为这个世界的独特认识论,这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保证。熟悉“全息论”的朋友可能已经感到这个世界的似曾相识。确实,“这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传输系统”,数百年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竟与当今的信息理论不谋而合,不可不谓神奇。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这种理论能以何种方式实用化,尽管其中确实也有伪科学的嫌疑。

言归正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了解一切的情形只是一种可能性,否则“每个单子都会成为一个神灵了”,这个结论就显得过于荒谬,毕竟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是不同的。按照这个逻辑,经常给二元论造成困扰的身心关系问题也有望附送解决。相比其他类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心灵与身体的关系特别密切,心灵的表象清晰程度远高于身体,并且特别清晰地表现它专属的身体,二者以前定和谐的方式保持一致,这便又是上帝的功劳。莱布尼茨的世界被上帝如此呵护着,倒也显示出亲切宜人的一面来。

最后我们来俯瞰一下这个世界的宏观图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世界”的论证称得上是名胜,莱布尼茨本人的价值取向也在此暴露无遗。

事实上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关键的讨论都集中在上帝。简而言之,上帝既然有能力创造任何可能的世界,但偏偏创造了我们这一个,这必然是有充足理由的,又因为上帝是至善的存在,他选择创造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就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整个世界似乎都充满了神圣的光辉。

自然,传统上对上帝的信仰一直面临这样的问题:既然这个世界是最好的世界,上帝全善全能,那为何又存在着恶?对此莱布尼茨的解释是,恶也是上帝创造的秩序,因而也是善的,实际上局部存在的恶反而能衬托出作为整体的善,这个世界善的总量是尽可能最大的。此外,上帝的造物并不能是上帝,因此也不能是完满的。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到,和莱布尼茨哲学的其他部分一样,时不时出现的上帝如同随叫随到的万能救兵一般填补着莱布尼茨奇幻世界的各种漏洞,在犹如诡辩的对于最好世界的论证中终于爆发式地展现,以至于沦为笑柄。罗素评论道:“这套道理明显中了普鲁士王后的心意。她的农奴继续忍着恶,而她继续享受善,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保证这件事公道合理,真令人快慰。”

我们的旅途至此算是告一段落。回顾莱布尼茨这样壮观的世界体系,不禁令人感叹,这不愧是一场伟大的幻想,尽管充满了所谓“软弱资产阶级的矛盾性”。如今,人们想必已经不能接受这样的哲学,然而人类历史总是重复着自身,这类奇诡的幻想在将来也许会以另一种面貌再次冲击人类智慧的巅峰的吧。


  1. 正是作为灵魂的单子不生不灭之故。关于灵魂参见后文。

  2. 亚里士多德用语,指目的的实现,以及将潜能变为现实的动力本源。

  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现象的倾向。虽然也将“原子”视为本原,但支配它们的是机械的因果律。

评论